第十七章 黄泥垫道,净水泼街_明朝第一昏君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十七章 黄泥垫道,净水泼街

第(2/3)页

  这是很有必要,要致富先修路,连合格的道路都没有,他怎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明朝。

  就像“净水泼街,黄土垫道”,这是古代帝王出行时,必做的一件事。

  朱厚照对这件事印象最深的,是某些古装剧里地方官吏舔着个脸跟上级或者皇帝说这句话,欢迎帝王进城。

  让人产生一种错觉,这“净水泼街,黄土垫道”是劳民伤财的行为,纯属拍马屁。

  直到查阅资料,才知道真正原因,实在是古代道路太过不堪。

  古代有人形容自己在京城生活的情景:

  燕市戴面衣,骑黄马,风起飞尘满衢陌,归来下马,两鼻孔黑如烟突。人、马矢和沙土,雨过淖泞没鞍膝,百姓竞策蹇驴,与官人肩相摩。大官传呼来,则疾窜避委巷不及,狂奔尽气,流汗至踵。

  意思就是在京城带着面巾骑着黄马,风吹尘土满街飞扬,回来下马,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,人马粪和沙土混合在一起,下雨之后泥淖淹没膝盖和马鞍,百姓争着挥鞭赶驴,与做官的人肩膀相互摩擦。

  大官巡查路过,就飞速逃到小巷,唯恐躲避不及,用尽力气狂奔,汗水一直流到脚后跟。

  老舍也曾说过:“在那文明的年月,北京城的道路一致是灰沙三尺,恰似香炉。好嘛,打扮的漂漂亮亮的,而在香炉里走十里八里,到了亲友家已变成了土鬼,岂不是大笑话么?”

  这还算好的,若是下雨,“炉灰三尺”再经过雨水的“滋润”,行人车马的搅拌,北京城,真真变成了一个大泥潭。

  此时需要出行的官员们面临的是“水深处深及马腹”“泥深处几三尺”“九衢泥淖”的局面。

  光绪二十年六月初九日,翁同龢与其他大臣得到了太后赏赐的扇子和衣料,按照规矩要向太后谢恩。

  于是翁同龢与礼部尚书崇礼、兵部尚书敬信等人在西苑蕉园门口等待太后驾临,以便当面谢恩。

  可惜天公不作美,当日黑云如盖,倾盆大雨,翁同龢一行人只得在道旁泥中,西向排班扣头,跪谢天恩。

  西苑是皇家园林,道路环境应当较好,可一群国之干臣只能跪在泥泞中谢恩,足以从侧面证明古代道路状况堪忧。

  等到制作出水泥,将京城道路改成水泥路,再整治一番京城的环境卫生,大明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wap.lvsewx.com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